最近,《药神》各种刷屏、霸屏。今天,不妨换一下阅读口味,聊聊这部跟前者一样饱含人文关怀的电影《信笺故事》。
《信笺故事》根据著名制片人詹妮弗·福克斯亲身经历改编,并由詹妮弗·福克斯本人编剧并执导。
该片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并于今年5月26日在美国公映,引起不小的反响,成为豆瓣上近期的热门电影。
通常,一部电影若改编自导演亲身经历,往往会执着于真实细节的还原,真切记忆的复刻,那被视为对过往的尊重,对自身苦难的尊重。
相对的,在电影的戏剧性魅力上可能就疏于雕琢,《信笺故事》也不例外,这让它呈现出纪录片式的写实美学。
简而言之,《信笺故事》讲述了48岁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有一天忽然看到自己13岁时写的日记,才突然意识到:回忆中风度翩翩、成熟稳重的40岁的初恋男友,其实是一名诱奸惯犯,也就是她的跑步教练。
诱奸?詹妮弗打死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初恋男友,竟是一位老奸巨猾的强奸犯。
日记被詹妮弗的现任男友看到了,他愤怒道:这是强奸,是违法的!
詹妮弗极力反对男友的判断,在男友的逼问下,詹妮弗更是恼羞成怒,辩解道:“他是我的教练。”言外之意,詹妮弗还是不愿相信,那一场记忆深处的忘年之恋,是一场肮脏的欺骗。
犹在梦中,13岁的詹妮弗如此辩解:“你觉得我是受害者,我才不是是受害者,我所拥有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我才不是没有存在感的小孩。”
面对悲剧和苦难,人类基因都会本能地回避。詹妮弗也不例外。成年的她,或多或少地搬出了小时候的记忆,来为今天的自己,换得一个心安理得的念想。
詹妮弗这样想,不是没有依据。曾经,那名40岁的跑步教练,对她灌了五花八门的迷魂药,彼时才13岁的詹妮弗当然无力抵挡。
教练说:詹妮弗,我爱你,你真的很特别。你很成熟,我想把你从那些愚蠢的年轻男孩那里拯救出来。
13岁的詹尼佛从半信半疑,经跑步教练软磨硬泡,就成了深信不疑。
虽然不愿相信,但是一个个浮出水面的证据,让詹妮弗的执念一点点瓦解。
当年,跑步教练除了詹弗妮,还有另一个学生:艾莉丝。詹妮弗找到艾莉丝,从而得知,当年的跑步教练,不仅跟她发生关系,跟艾莉丝也同样发生关系。
并且,跑步教练引诱詹妮弗的伎俩和花言巧语,跟引诱艾莉丝的一模一样。
詹妮弗那点初恋幻想,自此彻底破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无以复加的恶心和恨意。
说点题外话,去年从美国到欧洲,从好莱坞到戛纳,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性平权运动,明星纷纷控诉,大亨们一再中枪,唯独中国风平浪静。
在国内演艺圈,潜规则、权色交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为什么就掀不起一点浪花。
同理,这种对性侵的噤若寒蝉,延续到影视作品中,就是一片太平盛世,朗朗乾坤,皆大圆满的喜剧遍地开花,耀武扬威的战争片所向披靡。
放眼他国,韩国有《熔炉》《素媛》,欧美的性侵题材作品更是俯拾皆是。
而我国这类题材几乎是空白,虽然去年有《嘉年华》,但是它只是浮光掠影、不痛不痒地提了一下,在呈现受害者的痛苦和悲惨上,在批判施害者的卑劣和残暴上,十分欠缺力道,不具备冲击力、穿透力。
《嘉年华》
结果就是,关于性侵的话题,只在社会上相当有限被讨论和关注。
回到《信笺故事》。詹妮弗得知小时候的“初恋”,其实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诱奸后,她最终找到了当年的跑步教练,教练闪烁其词,不敢承认,更是让当年的“初恋男友”,坐实了强奸犯的罪名。
可以说,从主题和立意上,《信笺故事》比《熔炉》《嘉年华》等电影更加深远。
后者故事的主人公,至少还知道自己受侵害,还有反抗和挣扎的权利。而前者是,你明明被性侵,还被忽悠着,指鹿为马,让你对羞辱和痛苦甘之如饴。
这种创伤是翻倍的。既要承受被性侵的痛苦,还要面对美好幻想的破灭。
这种揭露也是深入的。《信笺故事》既控诉了施害者的罪恶,还揭露了无孔不入的性侵手段,引发观众对性侵害更深的思考。
来到2018年,一部《我不是药神》让市场和资本领略了现实主义作品的潜力,也让业界重新审视电影的力量:电影本来就不仅仅是娱乐的附庸品,它还是社会的手术刀。
《药神》掀起了全民观影狂潮,由此而来的摧枯拉朽的作用,也频频发生。
今日的新闻报道,在《药神》的“作用”下,相关部门不仅加快了抗癌物的减税改革,还推动了更多相关药物纳入医保范围。
不可否认,《药神》的意义和影响,早已超出了电影娱乐本身,并渗透到了社会的不同角落,引起社会不同领域的震动和改革。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也同样需要《信笺故事》这样的电影。
通过全民性的艺术作品,施害者的可憎和受害者的磨难,才可能最大化地在社会上引起震动,把对性保护的重视上升到新高度,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
当一个社会从内而外,全面警惕和重视性保护,《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样的书才可能越来越少,像甘肃庆阳李依依跳楼自杀的新闻才可能换一个结局。
那么,还有什么比一部席卷整个社会的“全民”电影,更适合担负这样使命的呢?
【文/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