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借韩延和文牧野的学生作品,看懂七月的这两部口碑之作

随谈 2018-07-07 19:31        

​​最近,《动物世界》和《我不是药神》成了影视圈的话题担当,尤其是后者,票房和口碑都引爆了影市。而导演韩延和文牧野这两个名字,也跟着火热了起来。

随着韩寒、大鹏等人在电影市场中崭露头角,占得一席之地,80后导演的来袭已不是新鲜事。包括张大磊、毕赣、李睿珺等,亦占领了一片艺术电影的阵地。

而韩延和文牧野的横空出世,给80后导演的崛起,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他们是难得能够兼顾艺术与商业的80后新导演。


学生时期的韩延、文牧野已初露锋芒


韩延和文牧野,前者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跟今天流行的“明星名人型”导演不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科班出身、学院派。


这影响着他们的电影创作,一是不单纯以商业利益为目标,二是承载丰富的主题表达。他们的作品,彰显着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

韩延和文牧野,两人刚刚三十来岁,已展露了如此锋利的光芒,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可以预想,他们未来的电影事业,应是难以估量。


不管是从主题,还是类型上,他们都有可能开辟出中国电影的一片“蓝海”,拓宽中国电影的边界,成为独树一帜的电影导演。

有一句话被广为流传:“其实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对处女作的模仿和改良。”

韩延、文牧野


那么追溯韩延、文牧野学生时期的代表作,就变得很有意义。或许,能从中预见他们未来的电影创作轨迹。甚至,预见他们在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有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带来的颠覆。


两位导演学生时期的代表作品,都获得了不少国内外奖项。比如韩延导演2006年创作的寓言短片《套子》,获得了法国电影联盟主办的首届电影短片大赛最后大奖等。


文牧野的学生期间的代表短片《安魂曲》,更是奖誉颇多,包括入围洛伽诺电影节,摘得第12届亚洲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短片大奖等。

在校期间,两人无疑都是佼佼者。而他们的学生作品,也成为各自学校的标杆作品。


韩延的“形而上”创作


韩延的短片《套子》,时长12分钟,讲述的是,行驶着的公车上,飘进来一只充了气的避孕套,大人们都避之唯恐不及,公车内因此充满了嫌恶紧张的气氛。


然而,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将避孕套当气球似的玩耍起来,此时一位藏族老僧侣和年轻弟子登上了公车,孩子便跟年轻弟子一起玩起了充气避孕套。

《套子》


老僧侣默许了年轻弟子这么玩,而当孩子父亲从瞌睡中醒来,冲到孩子跟前,一把扎破了避孕套,孩子一脸无辜。

就在此时,公车莫名停止了行驶,僧侣手上的佛珠,也停止了拨弄…

短片寓意深长:大人们心里装了太多东西,故而失去了童趣、纯真,变得世俗、复杂,他们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而小孩子单纯、简单、澄澈,这让他们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快乐感。

孩子的父亲,气冲冲地当着孩子的面,把避孕套摁破。僧侣却欣然地接纳,任年轻弟子对充气避孕套又追又抱。这背后,有深远的隐喻。

所谓境界高低,可分为三:一开始是看山是山。接着是看山不是山。再就是看山还是山。

孩子的父亲,囿于世俗的眼光,以狭隘的目光看待世间万物。这可能是“看山不是山”。僧侣则超然出世,一片净心。这可能是“看山还是山”。

显然,韩延从创作之初,其电影主题,就充满了对世相人心的思考,对抽象伦理的探究,对形而上命题的追索。

换言之,不局限在现实的复刻,日常琐碎的反映,更倾向追问无形之“道”。

这种创作倾向,延续到《动物世界》中,就是对人的动物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他的“形而上”创作的又一明证。


一面守理,一面攻情的文牧野


文牧野跟韩延显然不同,他或许是“形而下”创作,也就是从现实取材,作品聚焦现实问题,饱含现实关照。

文牧野12分钟的短片《安魂曲》,讲述了孟小军骑的摩托车被卡车撞翻,孟小军受了重伤,年仅4岁的女儿严重脑损伤,而妻子当场死亡。


女儿必须在一周之内, 做一台昂贵的手术才能保住性命,手术的花费要十二万,身为修车工的孟小军,根本无力支付。

走投无路之下,孟小军听从了太平间管理员老张的建议,将妻子的遗体卖到了农村,与一个刚刚死去的年轻人结成阴婚。

宁浩在First影展上看到了这部短片,找到了文牧野,他才得以通过“坏猴子72电影计划”,推出爆款面相、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0、光点映就票房过亿的《我不是药神》。

宁浩曾表示:看了文牧野的短片,发现他是那种善于刻画边缘人物、有人文关怀的导演,才决定让他执导《我不是药神》。

宁浩


“富有人文关怀”在《安魂曲》中亦有体现。命运把孟小军放在一个绝境里,在女儿的生命,以及亡妻的灵魂中间,孟小军必须做出一个两难的抉择。

对一方的拯救,似乎都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背叛。孟小军在困境中,被撕得四分五裂。

短片中,孟小军的扮演者贾晨飞,把角色那种无望与挣扎,演绎得入木三分。丰沛的情感爆发力,很容易让看者动容。

《安魂曲》


有很多文章报道,《我不是药神》像一颗催泪弹,观众们在影片的后半段,基本上都哭了,哭声弥漫在整个影院。

其实,早在《安魂曲》,文牧野的作品就显露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能量密度。

作为导演,在演员情绪的把控和释放上,文牧野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呈现出来,既不用力过猛,也非刻意收敛,恰是催泪大餐。


韩延和文牧野,可能会重塑电影市场结构


近年来,好像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都可以当导演。往往,是由于资源和条件的累积,触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学院派出身的导演不同,面对百里挑一的过关原则,他们仍然一往无前,成功上榜后,是漫漫的寒窗苦读。


若非对电影艺术纯粹的追求,若非对电影真正的尊重,是走不上这条道的。相比追名逐利,他们更倾向创作一部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按理说,电影创作是每个人的自由,以艺术之名的创作是电影,为了名利的创作也是电影。有时候,后者也并不比前者逊色。


好像这两类人公平竞争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观众会“优择劣弃”。


但其实,“公平竞争”只是痴人说梦,观众的“优择劣弃”也只是相对的。


毕竟,“明星名人型”导演凭着名气,呼风唤雨,加上一众名人好友的吆喝,观众忍不住走进了影院。失望了。决然发誓:好!以后再也不去捧您的场了!


可是,又有新名人的新作品,一方面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蛊惑,一方面也没得选择,又侥幸地走进影院,又看了一部可能是玩票的作品,又失望,循环反复。


总而言之,就是在一次一次试错中,发现这其实是个无底洞。


扯远了。如果说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最能表征他的去路,那么韩延和文牧野的崛起,对中国电影的丰富与引领,应是值得期待的。


【文/阿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