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A股市场,到底要不要政策救市?

金融 2018-06-21 17:01        

​​​

  A股市场的3000点支撑,显得非常脆弱,这出乎了市场的预期。然而,当股市失守3000点之后,A股市场却以非常迅猛的速度跌破2900点关口,并进一步接近2870调整低点。时至目前,A股市场已完全吞噬了去年全年的上涨空间,并有逐渐接近15年调整最低点的趋势。

  对于3000点下方的A股市场,虽然市场估值与市场指数处于一个相对偏低的状态,但3000点下方的股市,其潜在的风险与问题却不可小觑,甚至还比几年前的市场问题还要复杂。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外部环境的不明朗预期不断升温,但这仅仅属于股市下跌的外部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则在于股市内部存在着系列去杠杆化的需求,先从轰轰烈烈的资金端去杠杆,而后到轰轰烈烈的资产端去杠杆,再到多领域、全方位的去杠杆要求,而目前政策监管对高杠杆的厌恶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强力去杠杆,反而更容易触发市场的局部系统性风险。

  其中,对于上市公司大面积股权质押的问题,可能会在这一次的非理性下跌风波中得到一定程度上地处理。但是,因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而股票价格的持续非理性暴跌,却容易触发系列的质押平仓风险,而对于批量质押平仓风险而言,更可能导致资金踩踏乃至局部性的流动性危机等问题。

  实际上,从近期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行情中,即可体现出股权质押平仓盘集中释放的风险,而反映在质押率较高的股票身上,其下跌的力度更为明显,甚至出现接连价格闪崩的现象,这也是强力去杠杆化下的真实写照。

  政策监管没有按照常规性出牌,而强力去杠杆动作,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加上高速IPO发行节奏,接连大盘股IPO的频繁发行,更是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加速分流,而当市场存量流动性无法抵御庞大的IPO融资需求时,往往也会加快资金的出逃风险,并加剧股市的波动压力。

  对于此次股市非理性下跌走势,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资本快速出逃、外流的因素。不过,强力去杠杆的监管出牌,反而加快了资金出逃的速度,而这对于流动性较强的股票市场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冲击。

  急跌后的A股市场,到底需不需要政策救市呢?或许,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他们认为既然股市已经跌至这个位置,继续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让市场跌透,可能就是最大的利好。在此期间,如果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反而通过政策救市稳定市场,可能只是起到延缓下跌速度的影响,而并未改变股票市场的运行趋势。

  或许,让市场跌透,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可能是解决上市公司大面积股权质押问题最快捷的方法,但这同样也会引发系统性的危机。可以想象,按照当前国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看,似乎无法抵御庞大的股权质押集中平仓的冲击压力,而这一集中力量对市场的实际冲击,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凶猛不少。

  实际上,站在政策监管的角度思考,在现阶段内,要么继续延续强力去杠杆的动作,不采取政策救市的动作,让市场存在多年的质押风险快速释放;要么就是调节强力去杠杆的节奏与力度,并通过减缓IPO发行节奏,积极引导救市资金的入场,来达到股市救市、稳定市场的目的,但这同样也会延缓金融市场去杠杆的步伐,而这一问题不得以实质性的解决,后续约束市场上行的因素仍然存在。

  不过,站在市场的角度思考,暂且不论强力去杠杆动作需不要延续,但从近期的高速IPO发行节奏来看,确实显得过快了。

  对于高速的IPO发行节奏,以往更多体现在牛市的环境背景之下。然而,对于如今的高速IPO发行模式,却建立在极端熊市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对于本已缺乏投资活力、缺乏新增流动性的股票市场,却通过加速抽血来提升股市融资功能,难免会进一步挫伤市场的投资信心。实际上,过快透支掉股票市场的投资功能以及投资信心,未来将会耗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重新修复股市的投资功能。由此可见,对于熊市低迷环境下,继续任性采取高速IPO的发行模式,确实显得得不偿失。

  现阶段内,对于市场而言,确实颇显复杂,而要想走出当前的市场危局,也并不轻松。或许,从更大程度上,还是需要考验着监管的治市智慧以及政策的导向,而这也是影响到股市走出迷局的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