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丛书将发布,6卷9本全景梳理电视剧史

随谈 2018-06-12 11:24        

​​​2018年6月11日至1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指导,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携手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历时四年策划编撰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丛书(1958-2018),将在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剧60年主题展”上发布。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丛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共六卷9本,分为《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编年史》《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法规卷》《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产业卷》《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剧目卷》《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

该套丛书从不同视域立体勾勒中国电视剧60年来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展现出中国电视剧所承载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丛书既是对中国电视剧行业进行全面梳理的“电视剧史”,更是一部资料齐全的中国电视剧百科全书。

六十年奋进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电视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化形态,成为文化领域最具活力的中坚产业,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载体。

60年,6卷本,600剧,600人……丛书既是一部中华千年文明的影像巨著,又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市井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丛书全景记录了中国电视剧60年的发展轨迹。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编年史》是中国电视剧60年来的事业、产业、政策、社会现象以及经典剧目的全方位的扫描;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法规卷》收录了自1986年至2018年4月间的电视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从政策研究的视角,探寻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规律;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文艺政策、文艺思潮等,对一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重要作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述;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产业卷》从多维度研究分析了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推动中国由电视剧大国向电视剧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剧目卷》收录600部剧目,全卷总字数近60万字,为优秀的中国电视剧“树碑立传”,是了解中国电视剧优秀宝库的指南;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收录 600余位中国电视剧各历史发展时期有贡献、有影响、有成就的电视剧人,他们是中国电视剧6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他们充满智慧与情怀的叙述中,引领广大读者一起触摸历史、展望未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负责人、电视剧行业代表、影视艺术家和部分专家学者将出席发布会,共同庆贺电视剧六十年甲子华诞及丛书的出版。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感言:

李雪健:我能出演《渴望》中的宋大成一角,得益于鲁晓威导演的父亲鲁威的推荐。鲁威是总政话剧团的导演,我曾跟随他排演话剧《千秋大业》。在那个戏中,我一边跑龙套,一边帮剧组干活。在鲁威导演看来,我和宋大成身上有很多共鸣之处——年龄、出身、经历,我身上有很多宋大成的东西。

​《渴望》播出时,我正在河南兰考拍摄《焦裕禄》。让我没想到的是,一部电视剧能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大的影响。有人说,一部文化作品像是一颗原子弹。这两部作品让我知道了演员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也能够为社会作出莫大的贡献。从此,我更加意识到演员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

吴秀波:有人问我为什么拍司马懿?我没有做过认真的考证,但想一想,中国的电视剧主人公,有多少是人性善恶两面皆有的?比较少见。​

​我以为司马懿在记载上有一定的缺失,便于建立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以为他有足够的成败经历,便于建立戏剧对观众的吸引。因为戏剧角色本身展现的就是人性的欲望和内心的矛盾,那么由于记载里对司马懿的部分模糊表述,让他拥有了更多人性创作的空间,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一个艺术载体。

戏剧绝不会放弃歌颂人类的善,但也绝不能忘记面对人性的恶。这正是拍摄这部戏的初衷:让观众看到一个人,以及他善恶俱存的心性。通过戏剧对角色一生的回顾,让我们看懂生命的图谱。

胡歌:刚成为演员的时候,总想知道表演的意义是什么,但随着岁月和经历的积累,我慢慢发现,也许表演的意义就潜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当我遇到一个好的剧本时,我希望自己能是一个符号、一个媒介,将剧本中那些方方正正的文字变成一种立体的存在,让观众通过演员这个媒介,能够触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核。

总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演员,会不会担心以后难以超越现在达到的高度?在选择下一个作品的时候会不会有所顾忌?我想,现在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从零开始,我拥有的已经太多,梅长苏有一句台词一直震撼着我:既然我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地活着。它无论对我的生活经历,还是表演经历,都是一个警醒。

郑晓龙:90年代初,我有了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想法。有半年时间,我去美国体验生活。那时候没钱,我甚至把我们的节目拿到国外去“发行”,推个小车,到各个音像店里推销,还不断被人轰出来。那段时间我组织了六次座谈会,和当地留学生、华人座谈,想了解在美华人的面貌。

感谢这些鲜活的“海外生活”的经历。1993年,这部由我执导的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并全程海外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再次引发强烈反响,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