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保又来了 传统巨无霸的发行能否缓一缓?

金融 2018-06-09 14:06        

​​​作为独角兽巨无霸富士康的发行上市事宜还未尘落定,又一只传统巨无霸中国人保的IPO事宜又向市场走来。6月5日,中国人保顺利通过发审委审核。中国人保有望成为国内第五家A+H上市险企。

对于中国人保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它显然不是投资者的福音,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利空。根据中国人保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国人保此次拟发行不超过45.99亿股。若按上限发行,这一发行规模远远超过了富士康19.7亿股的发行规模,将创下自2010年7月光大银行后,A股近8年的新高,且这一发行数量将挤进A股发行规模前十。数据显示,A股历史上发行新股数量超过45.99亿股的公司只有8家,分别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建筑、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联通、中国中铁,中国人保如最终发行45.99亿股,其规模将成为A股史上的“老九”。

中国人保的发行规模也决定了其募资金额又将跨入百亿级规模。上周末,中国人保H股收盘价为3.71港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3元左右。不过,中国人保2017年末的每股净资产3.23元,由于财政部是中国人保的最大股东,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保A股的发行价应不会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因此即便将3.23元作为中国人保的发行价格,如果按45.99亿股的上限来发行,这意味着中国人保的募资金额将会达到150亿元左右。这对于当下A股市场的IPO募资来说,无疑算是一笔巨额的募资了。对于当下低迷的A股市场来说,将是一种雪上加霜。

中国人保.jpg中国人保.jpg

当然,由于有富士康发行在先,不排除中国人保也会采取“战略配售+股份锁定”的模式,以此来保证中国人保IPO的顺利发行,并减缓中国人保IPO对市场的冲击。但这种发股方式仍然改变不了在目前股市低迷背景下中国人保IPO对市场的抽资行为。毕竟参与战略配售与网下配售的机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来自A股市场的。而且锁定的股份一年后也会上市套现,仍然需要由二级市场投资者来买单。并且这种锁定股份的做法,增加了中国人保的限售股,这也加剧了一年后,中国人保限售股解禁的压力。因此,“战略配售+股份锁定”的模式只是将IPO对市场的冲击往后推延,并不能真正消除巨无霸们的发行带给市场的压力。

其实,在目前市况下,像中国人保这种传统的巨无霸有没有必要抢着发行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今年是A股市场的“新经济年”。进入2018年以来,管理层就频频向新经济企业示好,向独角兽企业伸出橄榄枝。不仅为独角兽企业的上市开通绿色通道,让富士康、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独角兽企业,快速上会,如宁德时代目前创下了24天上会的最快纪录。而且证监会起草的《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也得到了国务院的同意并转发,为BATJ等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以CDR方式回归A股市场开启方便之门。因此,迎接独角兽企业的回归与上市,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A股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A股IPO应以新经济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为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保IPO的杀出,有与独角兽企业争夺IPO资源之嫌。

当然,如果A股行情火爆,在独角兽IPO的同时,夹杂着安排一两只传统的巨无霸企业,市场还是能够承受的。但问题是目前的A股市场较为低迷。一个明显的指标是,截至5月31日,两市破净个股达到104只,其中,银行股成为破净“重灾区”,共有15只银行股破净,占比超过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上证指数也因此退守3000点,创出今年来的新低。在这种背景下,A股安排独角兽企业发行也都勉为其难,却偏偏还要安排中国人保这样的传统巨无霸发行,这对于当下A股市场来说,带来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人保的发行在目前看来缺少必要性。就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中国人保并不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发行并没有迫切性。包括当下一些城商行的发行以及券商的发行,都不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这类公司股票的发行,在目前市场行情低迷的市况下,都应该放缓,而应该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以支持新经济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为主,将A股市场有限的IPO资源用在刀刃上。

而且作为一家老牌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难言行业龙头。就业绩或成长性而论,中国人保远不如同行业的中国平安与中国人寿。因此,从投资的角度,从分享行业成长成果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保的上市同样缺少紧迫性。

并且,中国人保本身就是一家H股上市公司,而且由财政部绝对控股。这也意味着中国人保的发展并不缺少资金来源渠道。因此,即便中国人保暂时不上市,也不会对公司的发展构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也正因如此,在目前A股市场相对低迷这样一个市场背景下,中国人保是否需要急于发股上市是值得商榷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