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公司退市出现“小高潮”。5月22日,上交所公告*ST吉恩、*ST昆机将终止上市,两家公司股票将从5月3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30个交易日。随后,深交所也于5月24日召开听证会,就拟作出*ST烯碳股票终止上市决定,听取了当事人的申辩意见,深交所将作出*ST烯碳股票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如果没有奇迹发生,*ST烯碳退市几乎成为定局。
一次性涌现出三家退市公司,这在A股市场还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这是今年3月证监会宣布就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强调交易所作为退市工作主体责任和加大退市执行力度这一立场以来,上市公司退市出现的一个“小高潮”。一些市场人士将此称为是上市公司退市的“常态化”。
虽然与美国股市5%甚至8%的退市比例相比,A股这种退市“常态化”还存在很大不足。但就A股市场本身来说,这次退市“小高潮”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而且,这种退市如果真的能够“常态化”的话,它对于清除A股市场的垃圾公司,净化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推进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毕竟,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只进不出,受到市场较大的诟病,被认为是股市严重的心肌梗塞,而且让一些垃圾公司长期混迹在A股市场,这也是A股上市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让一些垃圾公司退市,这是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像*ST吉恩、*ST昆机、*ST烯碳这些公司都已连续4年亏损,让这种长期亏损的公司退市,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退市“常态化”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常态化”的表现除了这次涌现出一个退市“小高潮”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易所方面的表态,声称将坚持依法依规对触及退市条件的公司“有一家退一家”。而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于清除股市垃圾,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在退市“常态化”的背景下,投资者保护的问题是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因为目前的退市,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明显是存在不足的。上市公司退市,基本上是由投资者来买单的,以至退市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一种损害。在这种退市制度下,退市“常态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牺牲的“常态化”,这显然是不足取的。包括欣泰电气的强制退市,虽然有保荐机构的先行赔付,但终究只是赔偿了投资者损失的极小一部分,最大多数投资者的最大量的损失,并没有得到赔偿。
当然,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盈亏负责。但上市公司退市,这中间包括了太多不正常的因素。这其中就包括欺诈发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包括上市公司董监高人员的严重渎职。如业已退市的欣泰电气是因为存在欺诈发行行为,而新都酒店退市是由于违规担保惹的祸,这种退市的损失不应该由投资者来承担。
又如这次上交所宣布退市的两家公司中,*ST吉恩退市,显然与公司在境外收购矿山资源、对外投资规模巨大(金额超过100亿元,)有着密切关系,相关标的资产业绩乏善可陈,成了公司发展的大包袱。而*ST昆机的“致命伤”是该公司财务造假,经追溯调整,导致公司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亏损。也正因如此,这两家公司的退市责任不能由投资者来承担,投资者不应该为这两家公司的退市来买单。
也许有人会说,交易所作出的“退市整理期”安排,就是为了对投资者利益进行保护。但这种说法明显是对保护投资者的一种误导。一方面是“退市整理期”通常都是投资者的财富大蒸发期,随着退市整理阶段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投资者的财富急剧缩水。因此,尽管“退市整理期”给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退出的机会,但投资者的损失却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尽管“退市整理期”为原来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退出机会,但又将原来没有退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引入进来了,所以这种“退市整理期”只是将企业退市的风险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了转移,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投资者的效果。作为个体来说,其损失或许减少了,但从投资者的群体来说,“退市整理期”无助于解决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问题。
也正因如此,在退市“常态化”的背景下,保护投资者的措施不能落下,而必须迎头赶上来。就上市公司退市来说,必须明确退市的责任,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进而赔偿投资者相应的损失。特别是对于涉及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强制退市的公司,在退市路径上,应以股份回购为主,以回购股份的方式来赔偿投资者的损失,以便最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同时作为管理层来说,需要完善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当责任人无力赔偿投资者损失时,投资者保护基金应向投资者提供一定比例的赔偿金,将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