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高端创作论坛上,编剧成了话题中心和意见担当

随谈 2018-05-23 09:49        

​​1958年5月1日,中国电视开播,45天后,国产电视剧诞生。如今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已经进入第60个年头。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下,5月18日上午,由广电影视联盟和《综艺报》社主办,北京天悦东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霍尔果斯创意星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2018中国电视剧创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梳理电视剧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近期出版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广电影视联盟理事长王卫平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中国电视剧60年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在改革开放不到40年的时间里,就在生产量、播出量、收视人群等多个指标上位于世界第一,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

王卫平


电视剧的发展锻造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国电视剧人,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记录他们的故事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涵盖编剧、演员、导演、传播媒体、制片、发行等615人在内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连同《编年史》《法规卷》《创作卷》《产业卷》《剧目卷》共同构成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将于6月出版。


展现新时代风貌 现实主义受青睐


编剧彭三源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去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就是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回归。《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等优秀现实主义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首都发展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近三年立项的电视剧中,超过一半是当代题材,这是中国电视剧的主干道。


彭三源认为,时代是电视剧最伟大的编剧,对编剧来说,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彭三源


回归创作层面,在之后“新时代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圆桌论坛上,编剧高璇(代表作:《归去来》)、任宝茹(代表作:《归去来》)、彭三源(代表作:《半路夫妻》)、张蕾(代表作:《中国式关系》)、冯骥(代表作:《红海行动》)一致认为,现实主义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类型,编剧也应该在此过程中努力避免内容悬浮。

“现实主义创作需要花很大力气,编剧必须到生活里去。避免悬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只要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写出一类人的特殊质感,就能避免这类问题”,高璇说。


在擅长军旅题材的编剧冯骥看来,军旅剧的现实主义创作,首先要做的是了解部队。“军旅剧首先要提供一个典型环境,我们必须深入生活,采访官兵,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情怀与热血,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军旅作品。”


立足年轻群体打造新意 正能量网剧影响力更持久


在“网络剧的创作如何突破IP枷锁”圆桌论坛中,针对网剧IP价值问题,编剧秦爽(代表作:《太子妃升职记》)认为,粉丝群大是一件好事,但在影视过程中,一定要把IP是否有影视化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在编剧杨陌(代表作:《择天记》)看来,表面上看,大众传播度和大众接受度高的IP价值更高,但IP核心价值还是取决于共情能力,即能够体现正能量,体现爱、牺牲和正义。“能够传播核心价值以及积极理念的IP才有可能被延续,生命力也会更强”,杨陌说。


在平衡与视频平台的合作方面,编剧常佳(代表作:《花间提壶方大厨》)表示,网络平台对剧本基本的要求是人物鲜明、集与集之间有连贯性,这是各家平台的共性要求。秦爽也觉得,各家平台的区分尚未达到细化程度,整体题材均面向年轻受众,同时增加更具新意的写法和创意。


编剧生存现状受关注 电视剧出海大有可为


创意星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一在“中国编剧生存状态报告”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影视产量世界第一的背景决定了我国对编剧的需求量也达到了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影视产业每年至少需要6万名编剧。

王浩一


而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剧本的判断标准、话语权归属以及建立高效的创作体系都亟待解决。王浩一提出三点建议:处理好工业的“快”和打造精品的“慢”的关系;平衡好作者的个性和编剧团队整体的共性问题;打造相互信任的编剧与制片方关系。在王浩一看来,中国编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在编剧模式变革、影视工业化趋势初现的当下,用作品说话依然是最重要的。


北京天悦东方文化创作人兼CEO林正豪感慨,互联网的变革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力量,影视剧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同时,他也表示,“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影视作品能让海外观众看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