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俞亮鑫
创作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剧作、小说的刘和平,至今不会电脑打字,而是用自己独创的口述方式,奉献了一部部经典,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最佳编剧奖,成了中国电视界大满贯得主。他的舞台剧《甲申祭》还荣获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国家文华奖;同名小说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
5月2日,当刘和平出任今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的消息传来时,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了这位业内公认的优秀剧作家。
刘和平
创作:跟自己忘我周旋
刘和平告诉记者,他创作时其实是在跟自己周旋。面对电脑,敌人就是自己。
一句一句口述,一段一段否定,一字一字修改,直到作品中的人物出现在规定的情境中行动、说话。这种自己口述、助理记录的方式至今已运用20年之久。
他说,创作时,只有进入到孤独忘我的状态时,才可能渐渐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深处,直至附体。《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中的每个人物,莫不如此。
刘和平说,自己最艰苦的创作就是《北平无战事》。历时七年,寻寻觅觅反复修改。开机了还在修改,为了不耽误剧组的拍摄进度,他每天让两位助理分两班轮替打字,上午5点至12点一个,下午2点至晚上12点一个。助理换班了,他还得继续创作,一天工作近17个小时。作为总制片人,创作修改完剧本还要跟导演去看当天的回放。全剧拍摄完成,他也累到尿血。
当被问到这样跟作品较劲、跟自己较劲的创作过程苦不苦时,刘和平答道,他那一代人小时候经历过艰苦岁月。15岁时,他下放原籍湖南农村插队落户。他说:“这三年生活比一般知青下乡还要苦。最难忘的是没钱买不起煤,每个星期都必须有一天来回近百里,去深山老林砍柴,否则就无法生火做饭。”少年刘和平身材瘦弱,挑着上百斤的沉重柴木翻山越岭,行走近百里,这对他后来面对创作上的艰难,总能以毅力坚持作用很大。“每当创作极度艰难时,我便把作品当作了深山里砍的那担柴,总要挑回来。说到底,就是自己要战胜自己。与别人无关。”
那么,如果从头再来,会不会选择一种更为轻松的创作捷径呢?刘和平想了想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是《世说新语》里的话,也许与他现在正创作的一部南北朝的历史题材作品有关。
刘和平特别推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谈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都应经历这几个阶段。
写史:三十比一“蚕吐丝”
尽管刘和平创作的大多是历史题材,但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也是他的剧作频频打动观众的点。
担任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他认为优秀电视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第一就是时代性。要体现出今天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即便是创作历史剧、古装剧,也是为了今天这个时代。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对历史人物有新的理解,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作品折射出当下的时代意义。
第二是完整性。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剧本文字到二度创作,都要有完整呈现。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缺一不可。
第三是独创性。同类题材,看你有没有创新的亮点,有没有思想价值突破和美学价值突破,从内容到形式有无思想的亮点、美学的亮点、形式的亮点,给观众以惊喜和满足。
《雍正王朝》
这三个标准,其实也是刘和平自己孜孜以求的艺术标准。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他花了9年;从《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他花了7年。对于电视业来说,刘和平可以说并不算是高产编剧,但他的每一部戏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他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的剧本一定要过硬,必须反复推敲,要写到自己不能再改的地步。这样,人家才会尊重你的剧本。
由于十分敬重历史、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刘和平还有电视界“历史学家”之称。有历史学家评价道:“作者对历史的诠释已经达到历史学界研究的前沿”。
虽然刘和平口述的创作方式与众不同,但他的艺术虚构有着足够的历史底气。
谈及《北平无战事》,刘和平感叹道:“这是一杯水和一缸水的关系!写一部百万字的作品,必须得有三千万字以上的积累阅读储备。”三十比一,这需要有多么大的阅读量和多少厚实的知识储备。他把这种阅读储备比喻为春蚕吐丝前大量吃下的桑叶,积累多了,才能变成蚕丝细细吐出……
《北平无战事》
创作历史题材作品,刘和平最景仰的榜样就是《史记》。司马迁遍览史籍,遍行天下,何止三十比一!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座右铭,对他更是影响很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说。
突破:孤独寻找“这盏灯”
刘和平说:“我写历史题材作品,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精神心生敬畏,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感恩。”
作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经常呼吁“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他表示,影视一旦离开了文学性,就很难保证其品质。
话及创作体会,刘和平说:“我在创作时,不会有图谱和图解,也不拉故事大纲,我的创作就是为了找到那一盏灯。”
对此,刘和平解释说,寻找这盏灯其实就是去寻求新的突破,以显现出独特的美学品质。“没有动笔前,我觉得那一盏灯离得非常远,只能努力地孤独前行,一步步往那里艰难走去,途中要经过哪些地方,我并不知道。但是最后我一定会到达那里,把那一盏灯取下来。”
如《北平无战事》,刘和平也以独特的手法写了暗场人物蒋经国,他一直没露面却始终存在。这一独特的设想给他的创作出了个很大的难题,但结构却由此有了新的突破。他说:“就像斗拱安装,有了这,一根根才能装上……”这样的构想也符合历史,在南京、庐山的蒋经国办公室外有一门电话,上面贴着一行字:“事忙恕不相见,急务请打电话。”
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刘和平突然想到了天象,又想起了明朝的廷杖。有了对历史的积累,再从美学角度考虑,就形成了如今此剧的开端:廷杖当场打死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引发了政潮。这以天象示警,在朝廷上打板子,一下就打出了君臣关系的封建本质,也巧妙地传递出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的历史氛围。他感叹道:“我认为文、史、哲不能分家,尤其搞创作,一定要好好学哲学、学历史。哲学让我的作品更有思想深度。”
《大明王朝1566》
看刘和平的剧本,能感受到他的文学之美。一向对戏十分挑剔的陈宝国称赞道:“是他剧本打动了我。刘和平的台词写得很美,也很有文学性,从《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剧本别说一个字,我们连一个逗号都不改。”刘和平也说:“导演和演员为什么要改剧本?有一种情况是,导演觉得情境不对,演员也觉得人物不对,无法表现。”因此,他觉得一个合格的编剧还必须懂得场景,懂得机位,懂得整个摄制流程,最好还要懂得表演。古往今来好的剧作家都必须懂戏。
对于影视圈流行IP热,刘和平说:“与我预判的一样,IP热支撑不了多久。这里有很大的商业炒作成分。当初有很多影视公司买了很多IP,现在钱都砸在那儿根本无法拍摄。网络小说,99.9%都是出于个人爱好在写,一天可以写几万字,编剧哪有这样的天才?即便出一两部‘现象级’IP,其背后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网络小说为了更新,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戏剧叙事,不考虑戏剧结构,随意写来,怎能成为影视作品?大家都想拍电视剧,这个行业其实并没那么多人才。全国每年拍摄一万五千集左右,有许多剧根本无法播出,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电视剧也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