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评|在美国闷声发大财的《黑豹》,却因“政治正确”在中国被嫌弃?

随谈 2018-03-20 11:44        

​​经历了春节档对国内观众观影意愿的消耗,《黑豹》能够在上映一周后取得5亿的票房,实属不易。按照目前的走势,它最终的票房可能也就是7亿左右,对于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来讲,这样的成绩数属于正常发挥。非要拿国产电影30亿甚至50亿的票房来对比,显然选错了参照系,毕竟漫威电影最好成绩也不过是《复仇者联盟2》的14.6亿。

​《黑豹》真正可以引起人们讨论的,其实有两点:第一是中美市场的一冷一热的景象,第二则是它在国内属于市场少见的“口碑崩坏”的漫威电影——豆瓣评分仅6.7,应该创下近些年国内引进漫威的历史新低。当然,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国内口碑一般,所以很难呈现北美市场的盛况。


瓦坎达:生产力优先的黑人乌托邦


在超级英雄的框架设定中,《黑豹》有创新也有传承。虽然被不少人讥讽过于“政治正确”,但这部电影的反派其实不是白人,而是黑人。瓦坎达精英阶层一派主张对外输出革命,一派主张队内改革开放,《黑豹》的戏剧冲突说白了是黑人内部的路线之争。

这种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分野,其实也是X战警系列的主线,X博士和万磁王分别是两种派别的代表。事实上,变种人的隐喻对应的是美国社会中的性别少数群体,也就是所谓的LGBT群体。这个系列导演布莱恩·辛格的同性恋身份更加强化了这种指涉。

​在以往的超级英雄故事中,主角一般会有两副面孔,一个是融入社会的普通市民,另外则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最典型的比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而在《黑豹》里,这种“两副面孔”的设定从人格化升级为国格化:瓦坎达看起来是非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实际上却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科技的先进国家。

在电影里,瓦坎达是一个科技发达、不曾被西方殖民过的非洲国家,这当然是美国社会中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非裔美国人的乌托邦。先进科技和原始部落交错,一会儿是摩天大楼,一会儿是穴居时代,对于深受唯物史观影响的中国观众,多少还是有些吃不消。

​瓦坎达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是社会组织形式却依然落后,且不说君主制的弊端,单是推选王国继承人靠瀑布边比拼蛮力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瓦坎达的社会生产关系并不匹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不可能存在的。

事实上,非洲真有一个国家完全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并且创立者就是美国黑人移民,它就是利比里亚。因为和美国之间的亲缘关系,利比里亚的国旗也是在星条旗基础上改造而成。但是,这个美国黑人重返非洲的建立的国度却不是黑人的以色列,这是一个失败的国家,常年贫困,限于内乱。或许,基于这样的现实对照,漫威在设定瓦坎达这个黑人乌托邦时坚持了生产力优先的原则。

​“黑豹”这个黑人超级英雄形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那正是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受社会运动影响,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出现了一批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科幻经典《人猿星球》颠倒人类和大猩猩在进化中的位置,其实是对现实中种族冲突的一个隐喻。相比“人猿星球”的含蓄,漫威打造的黑豹之国“瓦坎达”则更加直白粗暴,直接在人们印象中落后的非洲生出一个科技发达的先进国家,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猿星球》剧照

除了美国历史上的种族纠葛,《黑豹》也关注到了美国当下的现实问题,尝试弭平川普当政后引起美国社会的巨大裂隙。拥有先进科技的瓦坎达究竟是要独善其身,还是要承担自己的国际责任,其实正是照应了美国当下的对外政策。


“政治正确”:中国网民的选择性抗议


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中,《黑豹》还算是比较言之有物的一部。但是比较吊诡的是,在不少中国观众看来,它最大的不正确在于“政治正确”。一般而言,“政治正确”大致涉及三个范畴:女性、同性恋、种族,在中国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女权主义”已经口号化,通过强大的攻击性被认同,而同性恋则通过青少年亚文化而进一步被浪漫化,“同志不能黑”的信条深入人心。只有在种族问题这块,中国网民才会出现强大的反弹,而种族问题还进一步被狭义界定为黑人平权。在中国互联网上,“政治正确”的标签多半是跟“黑人电影”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中国观众对于纯黑人电影多少会有一种“接受无能”。以奥斯卡最佳影片而论,《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在豆瓣上的评分都很低。假如不是超级英雄题材,纯黑人题材的《黑豹》应该都不会在中国引进。就像美国黑人对于中国电影能够欣赏的估计也就李小龙式的功夫片了。

往深里说,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对于非洲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今年春晚备受争议的小品《同喜同乐》,相信主创是按照“政治正确”的逻辑在倡导中非人民一家亲,但还是被不少人解读为“种族歧视”。

在吴京的电影《战狼2》中,中国军人到了战乱的非洲大地,交手的依然是白人雇佣军。也就是说,白种人才是永远的假想敌,打倒白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强大。这种在非洲大地手撕白人雇佣军的故事,多少有点像是在中国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

​《黑豹》对于历史上黑人悲惨境遇进行了拨乱反正,含蓄表达了一种“黑人优越论”。按理说,美国白人才应该为《黑豹》的“政治正确”鸣不平,但是相反这部电影在北美大卖,也就是说它反映的其实还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正如《战狼2》在中国的大火反映的是中国人的“落后挨打焦虑”的解除。

中国观众对于美式“政治正确”的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式“政治正确”引发的矛盾转嫁。且不说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优待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割裂,单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回避,就闹了不少笑话。

​按照当下反对“政治正确”的逻辑,最应该遭到讨伐的中国电影似乎是《狼图腾》。确切是《狼图腾》的原著小说,它宣扬“历史上游牧民族的狼性文化,不断为汉民族输血,中华文明才生生不息”。不过,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原著里的这些思想都被净化了,《狼图腾》成了一部讲述生态哲学的自然电影。

【文:杨文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