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净利润创记录,更开放的京东接下来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科技 2018-03-13 15:09        

​​​3月2日晚,京东发布了其2017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财报,2017年全年净利润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0%;全年净收入36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0.3%,GMV则接近了1.3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京东的活跃用户数在2017年实现了29.1%的增长,来到2.925亿,距离3亿大关仅有一步之遥。

尽管资本市场对于京东的财报似乎不甚满意,但或许精明的华尔街这一次将注意力只是更多地放在了数字上,而没有看到京东在2017年正在逐渐形成的线上、线下零售新生态。

年度活跃用户逼近3亿,无界零售构建营销新生态

2015年10月,京东与腾讯联合推出了战略合作项目“京腾计划”;2016年9月,京东与今日头条宣布退出“京条计划”……京东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尝试的这种战略层面的合作,在2017年最终孕育出了其“无界零售”的概念。

通过“无界零售解决方案”京东实现了与腾讯、百度、奇虎360、网易、搜狗、爱奇艺、搜狐等诸多一线互联网公司,线上线下数据的融合、场景的贯通和交易的同步。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合作,京东帮助其背后的品牌商们几乎触达了全量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并能够利用各个平台的数据资源、用户流量,辅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营销。

这一系列战略合作的背后则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在2017年发生的大变局,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期的结束,在新增流量减少,优质流量变得稀缺的情况下,作为流量变现链条终点的电商自然也是首当其冲。

这一点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的格外明显,除了基于微信生态成长起的社交电商、以及建立在线下的新零售项目,传统的电商项目已然不再受到资本层面的青睐,而新兴的电商赛道围绕的核心话题则都离不开“寻找新的流量入口”,无论是来自于代表着新流量池的微信社交网络,还是重返线下。

而京东通过无界零售战略的推动,一方面拓展了流量来源,让零售场景和入口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在数据的基础实现了更精准的营销,提高了流量转化的效率,进而实现了在流量成本激增的2017年,依然能够保持获客成本的相对稳定,甚至下降。

根据京东财报,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已经接近3亿,这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近半数的用户依然成为了京东的活跃用户,且这个数字以每年近30%的速度依然在持续增长。

加速线下一体化,全面赋能增加了京东想象空间

除了线上,线下也成为了2017年流量争夺的焦点。而无论是无界零售,还是零售4.0的概念,京东都不会缺席这场革命,而京东在2017年也通过从“一体化”到“一体化开放”的战略,逐步将其资源开放赋能。

以京东物流为例,双十一期间,当不少快递公司出现爆仓的时候,京东物流所承担的对外开放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200%多。京东正在将其原本在物流、用户、营销、技术等方面做到极致而实现的一体化的零售基础设施,开放赋能给第三方,帮助中小门店、传统零售商能够顺利转型。

从京东刚刚公布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京东来自于服务业务的收入明显高出整体收入增速——“2017年京东全年服务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同比增长49.9%,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54.7%”。这样的增速无不得益于京东在物流和营销上的对外输出所获得的收益。

为了推动这种开放,京东不仅仅与沃尔玛、永辉、万达、步步高商业等一批线下零售商建立了股权投资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推出了 “7FRESH” 这种融合了京东生鲜供应链技术的生鲜超市作为样板,并希望将其背后的低成本、可模块化组装的智能门店解决方案推向更多的线下零售门店。

2017年可以说是京东从“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的重要战略转折点,其原本是以中心化的方式快速建立大规模、高效率的零售基础设施,以物流为例,截至2017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486个大型仓库,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这也是中国电商领域最大规模的自建物流体系。而现在京东则希望将这样的零售设施开放赋能给第三方,将其所发挥的效用最大化。随着这种开放的深入,其初期的巨大投入也正在进入一个收获阶段。

被低估的京东无界零售,收获季将面临哪些挑战?

对于京东而言,无论是线上流量的导入,还是线下零售基础设施的开放上,2017年的京东可以说站在了一个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大规模的投入也让其在2017财年财报的盈利数据方面低于了华尔街的预期。

资本市场对京东在盈利层面施加京东的压力也越来越多,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京东迫切需要找到更多的盈利点以支撑市场的信心。事实上,随着线上、线下零售大生态的建立,京东的“飞轮效应”如今逐渐显现,而这或许能够回答华尔街对于京东在盈利层面的质疑。

同样是以自营零售电商起家的亚马逊,曾16年连续不盈利,但这并阻碍亚马逊的股价不断增长,并且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对比来看,过去10多年里,沃尔玛股价仅上涨近2倍,而亚马逊的股价则上涨了15倍。而在2017年,亚马逊的市值更是从3600亿美元一路飙升至7263亿美元,在如此大的市值体量下依然增长了超过一倍。

随着生态的建立,无论是京东,还是亚马逊,其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正在不断增大,早期巨大投入的基础设施随着生态开放所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盈利也就变得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这也是京东和亚马逊这类型公司的共同特征。

只不过相比之下,亚马逊,在非电商业务上的成就显然是要大于京东的,例如AmazonEcho音箱和Alexa语音助手的成功,视频和云服务业务的增长。但在国内的电商环境下,京东在零售方面并没有落在亚马逊后面太多,甚至在物流方面,亚马逊从2017年才开始测试自营的第三方卖家送货服务、以及可以帮卖家节省85%运费的新项目FBA Onsite,相比之下,刚刚完成25亿美元融资的京东物流或许走得更超前。

2017年对于京东的另一个巨大变化和挑战还在于投融资方面的开放态度,京东的股东列表中本身就有着腾讯、沃尔玛这样在业务上有巨大协同作用的投资者,而在2017年,京东也在加速自己的对外投资,希望构建一个更开放的零售生态,这对于京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通过投资唯品会、永辉、万达商业、步步高集团、Farfetch、网易味央、易车等项目,京东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零售生态,其能够为这些项目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其成熟的零售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而这些项目也帮助京东触及和很多并不是京东原有基因的零售领域,拓展着京东零售生态的边界。

但京东同样需要警惕的是避免陷入阿里,以及早年百度投资并购中踩过的那些坑,随着近期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的传闻流出,不少媒体都将阿里的投资思路与腾讯做了对比,调侃说腾讯投资的大多都上市了,而阿里投资的最终则多半难逃被阿里收购的命运。对于在战略投资领域越来越开放的京东而言,选择一条正确的投资思路,以史为镜或许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些挑战背后,京东已然度过了处于转型和升级的2017年,而在2018年这一次京东会迎来像亚马逊一样的收获季么?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到答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