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万众瞩目的两会正式开始了。今年的两会意义大有不同,这不仅是十九大后第一次召开两会,而且中国新经济领域走上发展快车道,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科技浪潮卷起风暴,开始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综合资讯客户端两会报道有何不同?
在两会报道中,面对同样的内容和素材,综合资讯行业的竞争就是时间、创新、独家内容的竞争,网络媒体的社会化、移动化趋势使网民对“两会”的了解、参与更为及时,也更活跃。对于两会报告的解读既要提纲挈领,又需要突出重点,同时还需要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增进读者对报告内容的把握。
今年两会期间,百度、新浪新闻和腾讯新闻都为两会报道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中百度在前不久宣布与新华社就内容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则联手人民网发力短视频。而关注热点,解读重点,输出优质内容、创新报道方式,则是此次新浪新闻两会报道的重要特点。
两会期间,新浪新闻与人民网、澎湃等权威媒体合作,产出优质内容,包括人民网直播专访代表、委员等。另外,新浪新闻还对财经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构建立体化解读场景。包括多维解读每日新闻、政府工作报告、部委发布会、提案议案、机构改革等议程中的财经相关内容,以及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夜空中最闪亮的星》等专题策划,为投资者、企业家、经济学家就政策、市场、两会等热门话题搭建对话平台。
在报道形式方面,新浪新闻此次采用H5、动画、直播、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将推出关于最高法和最高检的动画视频、两会代表名单、驻地的H5以及监察委科普、换届名单H5等创新产品。
在新浪新闻资讯运营负责人看来,跟百度、腾讯新闻等同行相比,新浪新闻的优势是从门户时代开始沉积下来的编辑底蕴;是对热点和突发事件专题聚合报道的全覆盖。而这或许正是新生的内容分发平台和传统门户势力之间的明显差别。现阶段来看,算法对时政新闻的判断准确性不够,而算法也没办法生产优质的话题性内容。所以很大程度上,算法要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编辑对内容分发平台仍然不可或缺。
成功转型的新浪新闻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2018年开始,今日头条宣布关闭社会频道,喊出“平台上权威媒体机构生产的内容将得到优先推荐”的口号,这家跑得太快的公司终于意识到纯粹算法推荐内容的弊端所在。
而在不久之后,百度旗下的百家号宣布与新华社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推出“新华社超级频道”,依托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为新华社提供智能分发的能力。
机器算法和权威媒体的深度结合,体现了平台对优质内容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两件事也给2018年的信息流分发奠定了主旋律,那就是内容开始从“量”进入“质”的下半场。那么对于成功完成移动转型的新浪新闻来说,又有哪些地方值得行业借鉴。
1、加强时政新闻报道
如果我们把内容产业比作一场比赛,上半场的主题是补充海量内容,下半场的主题就是扶持优质内容。而比起新浪新闻,今日头条和百家号的动作显得有点姗姗来迟。
2017年作为转型之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新浪新闻早已开始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新浪新闻打造了一系列的时政产品矩阵,这其中包括时政解读栏目《时事外参》、政务访谈栏目《议事厅》、全球每日政要H5、国际政要图片栏目《政面》周刊、政务频道、《勤政日历》等时政产品矩阵。如今在两会期间,这些提前的布局终于开始发挥作用。
2、担起媒体价值观提升用户认知
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体编辑承担了这个把关人的角色,一直到门户网站时代都是如此。但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编辑的作用似乎便开始弱化,而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基于推荐引擎的信息流媒体则更是让把关人变为“算法”,影响这个算法的则是内容受众自己。
单纯的人工智能推荐引擎确实做到了民主地满足大众内容需求,但大众在内容选择上的盲目性也导致了内容的低俗化。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在阅读理解上的能力依然不能让人满意,这可能也是为何在去年下半年《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系列文章出现的原因所在。
但这对于新浪新闻却并不是一个困扰,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新浪参与报道也因此成名。当时,新浪判断,社会、时政热点新闻是每个人都关心的,比体育受众更广泛。在这之后,凡是重大新闻新浪几乎没有落下,并逐渐确立新浪网在全球中文网站中的优势。
在新浪新闻内容策划负责人看来,各大平台聚合的内容其实都差不多,但真正如何为用户带来价值实现有效聚合,这仍然需要编辑的判断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内容组织能力,而这也不是机器能完成的。制作新闻并不是什么高深地学问,能够十几年如一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制作新闻才称得上是媒体。新浪一直致力于优质内容的生产,提升用户认知,这离不开专业编辑对内容的加工及把关。
3、积极求变的决心
新浪新闻内容策划负责人表示,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新浪新闻提出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加强时政报道,要知道新浪新闻一直是以时政为特点和核心的,他的价值是在通过时政新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移动时代,新浪新闻在这边还要加强,所以在去年下半年提出来。
移动全媒体时代,用户再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与新闻互动起来,成为新闻的共同创造者与传递者。显然,新浪新闻深知这一点,故而其在努力扮演的角色,在传播的方式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事实实上,加强时政新闻报道,只是新浪新闻积极求变的一个细节体现。
其实当越来越多的内容分发平台都开始强调“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时,机器算法的进化过程加快,它们变得更懂用户,但各大平台的产品反而高度同质化了。如今我们打开所有的信息流产品,看到的内容千篇一律,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改变早已迫在眉睫。
去年的新浪新闻一直以变革者的角色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对内容的深耕进而满足用户多元化阅读资讯需求,还是在算法和阅读场景上推出“即时推”和“明日头条”等创新产品,这些都反映出新浪新闻对内容分发市场的重视。
而这种提前布局,终于让新浪新闻在两会报道期间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知道今年的两会会期很长,宪法的修订、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名单的产生,这些重磅看点让大众对本届两会的关注前所未有的高,而像房产税、个税改革、流量资费降低等政策的解读也成为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
明日头条作为新浪新闻在阅读场景创新上的尝试,能够将热点新闻预先告知给用户。当用户点击某篇内容浏览后,会被打上“明天更新后续内容”的标签,方便用户此后了解这条新闻的更新进度。
如今每一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被极大地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用户在自家产品有更多的留存显得尤为重要。明日头条通过将散乱在信息流中的有价值信息整合在一起,再根据时间延续的前后关系将他们串联在一起,这对我们了解各种政策无疑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而对新浪新闻来说,明日头条对两会热点事件进行持续性的挖掘,也能够进一步形成极强的用户粘性。明日头条用户互动性极强的特点,也在新浪新闻两会传播中得以体现。很显然,在两会报道的这个关键节点上,明日头条的特性无疑能够得到很大的发挥。
如今的新浪新闻正在完成从一个单纯的媒体平台向一个互联网产品提供者的思维方式转变。打赢“两会报道”这场胜仗,可能只是新浪新闻2018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