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二字,着墨尤重。
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其中,如何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已成为关联家家户户的一个区域民生命题。如何为辖区老龄人群提供细致入微的养老服务?成都高新区连续多年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服务网络,截至去年底,全区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2个、养老院12家,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让辖区8.1万余老年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首张养老服务“关爱地图”有望正式上线运行。届时,打开地图即可查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超市等养老服务所在位置。
率先打造“互联网+养老”管理服务平台
一张电子地图,上面包含全区养老服务企业、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就餐服务点、养老机构、医院、超市等点位分布,还能按照老人数量、老人年龄、老人所属类型、老人服务需求等维度进行直观、动态的数据呈现并生成多样化的大数据分析报告。
3月6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民政处获悉,成都高新区首张养老服务“关爱地图”已经入内部试运行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辖区老人无论需要何种养老服务,都可以通过查阅地图,就近、快捷地获得。“上线后,居民只需要打开‘关爱地图’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功能,我们也可以通过地图上的动态数据,掌握区域内老人的需求导向,从而进一步调整、完善地图功能。”据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民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关爱地图”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养老机构咨询、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预约、附近超市查找等养老服务,还可以通过生成的动态数据分析报告帮助政府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老人满意度。
小地图能传递大爱心,是基于成都高新区打造的“互联网+养老”管理服务平台。
了解到,成都高新区谋划“互联网+养老”管理服务平台,从启动到成型历时两年多。成都高新区依托区内高科技企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新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平台,以完善全区老年人基本信息采集、建立老年人数据库为基础,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机构管理、财政资金监管等3大主要功能。
去年8月,在平台上增加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管理模块,通过点位管理、人员管理、财务项目管理等核心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监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5.3万余名老年人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管理与服务。成都高新区投入养老服务补贴资金744余万元,服务老人达14.76万余次。
构建精准化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
“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向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成都高新区构建了‘管(建)办分离、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管理模式。”据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民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区上先后制定了《成都高新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成都高新区居家及社区养老基本服务包》,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养老服务机构评估办法及社会化养老机构补助政策等制度体系,为全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了解到,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部由政府公建,建成后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专业的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同时,通过在养老机构增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方式,增加延伸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指导及评估,开展老年人满意度调查,建立投诉反馈机制以及约谈、退出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机构选择到提供服务再到效果评估的监管闭合内环,有效保证了养老服务工作质量。
“相较于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管(建)办分离、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模式可激活多渠道优势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据介绍,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财大、西南交大等大专院校专家团队以及区内高科技企业,成都高新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了 “第三方”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平台上已入驻老年人能力评估机构7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3家。同时,通过创新开展 “成都高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体系”课题研究,在全区范围内制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服务包内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项目和内容都有详细的阐述,同时明确了项目是否需要收费,经费来源等要求,对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收费标准及服务规范,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执行依据。
“智慧养老”项目即将落地实施
“根据国家要求,我们正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医养康融合’试点,初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养老助残服务机构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医养康融合服务新模式。”据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卫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老年人在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成都高新区在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试点,增设了中医药馆,为老年人开展“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养生、保健服务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服务。同时将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医生有机结合,在提供生活照料的同时,为居家养老老年人实施动态健康管理,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去年,仅桂溪街道大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为桂溪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人数5592人,为全托老人医疗巡诊2610人次;提供特色中医康复治疗8793人次;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1564人次;平均每天在日照中心接受服务的老年人达200人次。
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不仅要融入“医养康融合”的理念,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打造“智慧养老”模式。去年底,“中法合作·成都国际智慧养服务示范社区”项目在成都高新区签约。据了解,该项目主要针对独居老人及行动不便者,实施远程监护,通过在他们家中安装精密传感器,监测他们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响应。项目启动后,将为成都高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系统、更高效、更全面的智能化养老服务网络。
“今年,我们将扩大‘医养康融合’试点范围,同时推动‘智慧养老’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民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年底,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已经实现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设备全覆盖,因此今年的重点工作将放在养老服务内容的升级延伸方面。除此之外,还将根据高新东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南区和西区的成熟经验,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开展东区养老助残服务工作。
来源: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