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2-25庄雅婷 庄雅婷
今年可能过了最祥和的一个春节。
这是个统计数据,我朋友从老家回来以后激动的说:今年过年居然没吵架!另一个同学说:咦?居然没絮叨我,简直有点不习惯了!还有一个小姐妹说:我还准备了各种词儿怼亲戚呐,可是没想到,今年亲戚们根本就没聚会!
我沉吟了一下说:唔……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是父母长辈们真的老了……
今年我家春节将近有二十个人一起除夕聚会,和往年沸沸扬扬的热闹相比,我觉得大家精力都不够了,连第三代都不满地疯跑了,而大人们,到了十一点多等着吃饺子的时候,感觉每个人都是一张困得想发脾气的脸,谁还管你赚多少钱生不生孩子啊真是的。
有人说“年味儿变淡了”,一方面因素是这波人岁数都大了,就算对仪式感还重视,说实话也真做不动那一桌子菜了,别再歌颂老母亲从正月就开始准备除夕大餐了,老母亲其实也想躺着刷刷手机。而稍微年轻一点的父母们,都被孩子带着海外旅行呢,年味儿可能就是海外百货公司的中文海报了吧!
第一次感觉到了岁月静好下面,是平静的颓唐。
蓦然回首难免心惊,既然90后都闹着秃顶了,长辈们又怎么不会老去。然后你发现,事情都倒过来了:曾经他们气得七窍生烟让你起床,耿耿于怀你不按时吃饭,絮絮叨叨你晚上不睡……如今你像个焦虑的家长,而他们开始像个任性的孩子。
你以为只有催婚催生才会翻脸吗?不,让人抓狂的都是一地鸡毛的生活琐碎。
父母家长,怎样才算变老了?——你已经没力气生气或对抗,只有无尽的担忧。
其实就算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不过是吃饭出门,回家睡觉,大家还是各有小宇宙,只是都在眼皮底下,起码图个安心。就这样,一个看不住,还出事呢。
如果独自在外,或另有家庭,那么心中的担忧简直要满溢。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要多多陪伴、多多沟通呢?其实也是降低自己被打击的阈值。经常敲敲边鼓,总比一个晴天大霹雳好点吧?
和朋友聊天,总结了“不让人放心的家长”的几点共性:
① 听一切外人的话,惟独不听自家人的
“卖保险的小王说这个可划算了比存钱强”——朋友 A 的爸爸高兴的说。而 A拿着保险合同看完条款手都抖了;“这个钙片是航天宇航员吃的呢!别瞎说怎么会骗我,卖保健品那小伙子可好了还到家帮着擦玻璃呢”——朋友 B 回家才发现家里堆满了保健品、磁疗红外负离子等等治疗仪;“广场舞队友都结伴去威海买房了我也跟着去了……” 朋友 C 震惊的发现自己名下多了套房子,仰天长啸嗷嗷嗷嗷我的处女贷啊!……
这个简直是不省心之最,老年人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因为有人甜言蜜语,就开始胡乱花钱或轻信承诺。你还不能批评,否则会收到“你一个包好几万我说什么啦”这样的反呛。我安慰朋友们:起码还没有拿房产证帮亲戚担保是不是……吓得朋友们说,你提醒得对我回去就把房产证藏起来。
② 存在各种侥幸心理,并且学会了阳奉阴违。
“带狗出门得栓绳儿啊!”“没事儿我们家宝贝儿最听话懂事儿了,还会自己回家呐!” 这已经是最初级的段位了。你说他们不负责吧,有时对自己也一样。
血压高了,不吃药,原因是——这药一吃上,就得一直吃。“我还是喝点决明子茶吧。” 血糖高了,不吃药,原因是——这药吃上,不能停啊。“我怕药物依赖啊。”这话经常噎得年轻人暴跳:“您倒是怕药物依赖,不怕病魔缠身啊!”
道理都懂,什么都不如防患于未然或及早治疗,但总存在各种侥幸,觉得只要少吃多睡多运动就能缓过来。吃那些莫名其妙的保健品倒是兴致勃勃,让他们相信科学的时候,就开始前怕狼后怕虎。最气人的是,我一朋友说:“我给我妈买的药,她偷偷扔了!!每次打电话还骗我吃了吃了,然后每天煮养生汤!你知道那里面有多少嘌呤嘛!”
③ 太相信“只要心年轻就永远年轻了”
年前,我一个医生朋友说,她接了好多老年病人朋友,她问我:你知道最容易受伤的家务活是什么吗?是——洗窗帘。有抻了胳膊的,有闪了腰的,还有从凳子上掉下来摔到胯骨轴儿的……她无奈的说:老年朋友们,一定不要爬高啊!
但老年朋友们根本不服老,都认为自己还是棒棒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呢,而且特别有信心每天早锻炼晚跳舞,身子骨结实着呢。我另外一个朋友春节回家都惊呆了,他妈妈自己在家,一个老太太,愣是自己把床和大衣柜换了位置,他打电话给我们的时候都带着哭腔:我是要多不孝啊,怎么就不能跟我说一声儿,再喜欢家装setting也不是三十岁了啊!这要是搞出腰间盘突出,我简直不能原谅自己啊!
是的,像我们这个年纪才会说“我们老年人需要躺着静养”这种未老先颓的话。而真的老年人绝不承认这一点,总是要证明自己还有用,还能干。而子女们看见他们依然肆无忌惮的提重物、爬上爬下、从早到晚不间断干活儿,简直焦虑爆棚。这个时候你能怎么办呢?只能好言相劝,然后提前帮他们把各种活儿干好?
但这是没用的……家长任性起来,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么。他们有的是心疼钱,有的是对自己不懂的事物表现了强烈的拒绝,有的是必须自证还年轻有用。有着各种各样的执念。
和前几年相比,我们可能都老了,毕竟,以前是气得发抖的父母,如今倒是气得发抖的儿女见多了。我也很想说,更多的沟通和爱、还有陪伴,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事实上,能解决的问题有限。
丹尼尔卡尼曼说,成年后人们几乎只会因为自己敬爱、信服的人去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除非你已经混成十里八村都以你为傲的人物,否则想让父母听你的(“还是我生的”),那基本没可能。
陪伴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第一你没那么多时间,第二,如果父母们并没有别的爱好乐趣,就是将全部情绪投射到第二代和(催或带)第三代上面,陪伴越多,对你提出的要求就越多,你无法全部满足。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情感不满足的父母,多数会有囤积症——就像有人说胖子是因为内心微弱一样,情感需求强烈的人会在家里堆满一切认为“有用”和“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甚至包括十年前的包装盒和手提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里没有下脚的地方了,能来的人就更少了。但你动一下试试:我认识一个人,趁老爸不在的时候扔了楼道里的旧柜子和箱子,老头儿愤怒之余,自己从两公里之外又把他们拖了回来……
我相信,身为人子女,多多少少都会遇见以上问题,有人甚至以上全中。我也相信,很多问题根本无解。但总要试着去解决和淡化,要不然我们从青少年一路怼到中老年,这一辈子也太没意思了。尤其是,其实除了年纪,我们干的事儿也差不多,熬夜、暴食、胡买、冒险……如果不自我警醒,到了父母那个年纪,可能连挥霍的资本都没有。
我也看到大家在讨论:两个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差异过大的人是无法形成有效交流的,如果再加上代际鸿沟,更无法代入、无法说服。
说实话啊,我不知道都有谁在家与父母深度谈心。那是一个尴尬和隐约充满对立的场景,太走心就容易掀桌,会演变成“多不容易”、“亲戚都混蛋”和“反了你了”、“我就不你别管我”等场面,总有一个人先恼羞成怒。否则就太台湾偶像剧了。
还不如实操一些具体,大家好歹都安心放心。
① 更多的陪伴和沟通。也就是多一些嘘寒问暖好了。远在异乡的,除了视频聊天,甚至都可以在客厅装上监控摄像头。频密的问候可以更早获悉无良亲友和保健品销售的动态。
② 寻找更有分量的话事者:父辈信服的亲友或老领导、“马云说”系列成功人士、刚从 ICU 里出来的不好好吃药的患者,现身说法。
③更权威的信息来源,Ipad 必不可少,里面加装精选过的频道,让他们知道更多的新闻信息。支付软件如今也有亲情账号,他们只需要加入购物车就好,而你一边付钱一边观察生活动向。
④ 生活方式的相互体谅:就好像他们觉得你买个包是天价一样,你也需要部分认可保健品有安慰剂的作用。以放心为名,不让长辈们干这个干那个,他们会更加严重的感受到活力的流失,会抑郁。
⑤ 适当的财务隔离:收好房产证,注意存款结构,增加大额支付的变现难度。办共同账号或副卡,设定“挥霍”额度。哦精选频道要加上法制节目。
⑥ 帮助父辈们找到其他快乐:就像爱旅行的老两口,就不太喜欢跟孩子絮叨怎么做人。所谓的陪伴啊,就是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还没有被时代所隔离抛弃,学什么都好,从老年大学到叫车软件,都是沉闷的生活中开了一扇小窗。就像他们从小教我们那样(急了也吼)。
总之呢,他们以我们以后要面对的生活状态生活着。大家就互相照照镜子吧。
你也许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