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年是一种仪式,那么年货就是这个仪式的重要载体。从对联窗花到红酒龙虾,从大包小包到快递电商,在中国人的心中,不管形式怎么变,年货就是"年味",那一份温情始终与家同在。
变化的年货清单
见证着时代变迁
"小孩小孩你别馋,爸妈忙把年货办。又买糖,又买糕,年糕发糕萝卜糕⋯⋯"记忆中,歌谣里的传统年货印象让人回味。
每一个年代,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年货记忆。
"我们那个年代,年货就是购置一些盐、食用油、白糖这一类生活必需品,自己再腌制一些食物。" 75 岁的郑州市民沈丽芬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钱包鼓了,对年货的要求自然也高了。
在广西南宁,寒风仍难以阻挡市民选购年货的热情。连日来,广西展览馆、西关路、水街等传统年货市场人潮涌动,喜庆字帖、糖果饼干、家用电器等各类年货热销。不少商家还挂上了二维码,支持手机支付。
置办年货的习俗历史久远。赶大集、办年货,年过六旬的南宁市民黄道方每年都得亲自张罗过年的物品,要的就是那份"忙年"的感觉。对联、窗花、福字帖等可增添来年好运,腊肠、粽子、干果等食物让春节更浓情蜜意⋯⋯在她看来,这些年货一直伴随全家人的春节,实用而且具有浓浓的节日氛围。
黄道方的女儿王丹传承了妈妈的传统习俗,但与上一辈人相比,她的年货更有新时代的特点。
"我们家过新年都坚持穿新衣,这种传统让生活更有仪式感。"王丹在淘宝上网购了全家人的过年新衣。"不同的是,父母年少时做新衣得攒布票,现在只要放进手机 APP 的购物车,几分钟就买到了"。
年货是时代的符号。不断变化的年货清单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老百姓日益富足的生活。
无论赶集还是"线上线下"
年货永远装满温情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节最欣喜的忙碌。
"来来来,天冷,买个自助的微火锅暖暖吧。"春节前,郑州世纪联华超市里营业员大声吆喝着。"微火锅"、山药片、"脏脏包"⋯⋯最近各大超市频频引进网络爆款年货,很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
记者走访了解,郑州各大超市年货卖势喜人。不过今年与往年不同,线上线下进一步加速融合,超市引进网红年货,努力抢拼年货市场。
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卖年货早已不再是实体商超的专属。今年是外企员工李娜第一次加入囤年货大军。趁着"天猫年货节"各种买赠,她买了大大小小 15 盒坚果礼盒,全部快递回了老家。除了给全家人吃,还包括走亲访友的礼物。"工作了,回老家过年走亲戚也不能空着手了,这些年货估计比我还先到家。"
不仅如此,不会线上购物的老年人也不用愁了。2 月 1 日,淘宝上线了"亲情账号"功能,通过开通共享号,没有淘宝账号的父母可以自动生成账号,可以与子女就看中的商品进行商量,可以无需绑定银行卡,由子女完成购买。
根据阿里大数据生成的"想家地图","最舍得给家里花钱的是浙江人,消费最时尚的是广东人,但最念家的就是河南人。" 2018 年春节档,河南人收到的年货包裹雄踞全国第一:31 个省区市有 21 个地方都有河南人网购年货寄回"中原老家"。
"洋货"作"年货"
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买全球、卖全球,中国消费者的春节购物单正变得更加国际化。
澳洲车厘子、新西兰长寿鱼、美国坚果、法国葡萄酒⋯⋯随着春节临近,人们放眼寻求优质"洋年货"。在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的展馆内,德国啤酒、澳洲牛奶及东南亚特产等商品琳琅满目。
为满足顾客需求,商家在门店及"蚂蚁洋货"电商平台进行促销。在每周开行三列的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班列上,大米、椰丝及板材、塑料粒、增压器等不少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货物经过钦州港发往重庆,其中椰丝深受内陆消费者的喜爱。
在贵州武陵山区铜仁市万山区举办的第三届网商年货节上,200 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洋年货"摆满了货架。
村民刘建民过去认为"洋东西"很贵。到现场体验后,他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一口气买了韩国牙膏、西班牙红酒等共计 865 元的商品。逛完后,刘建民"两手空空"地回了家,因为快递会很快把东西送到他家门。
在贵州省社会调查研究所所长姚贵阳看来,从满足嘴到满足心灵需求,年货这个"老话题"还可以有新形式,不仅是消费升级,也可以是把新的气象带回家,把项目、思维、资金等资源带回家,把精神上的获得感作为一种年货,让年味更丰富起来。
据新华社 编辑 王耀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