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龙头”广报中心全球招租

热点 2018-02-14 15:01        

​​​      2017琶洲发展论坛暨广报中心招商发布会昨日召开,政商学界大咖畅谈琶洲愿景与广报中心未来

新闻发布会

​位处广州写字楼聚集区“黄金三角”,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广报中心项目招商中心于昨日(6月29日)下午启动。

该项目地处琶洲会展和总部经济功能区,位于琶洲西北端,雄踞广州最具创新活力的琶洲总部经济区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龙头”位置,顶级品牌店、各式餐饮、健身会所、图书馆、博物馆、立体专用车位等一应俱全,配以世界级物管服务助力,广报中心将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一站式高端商务体验。

在这些甲级写字楼的“标配”之外,广报中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借“创领新高地”2017琶洲发展论坛暨广报中心招商发布会之机,记者提前探营,聆听一众政商学界大咖畅谈琶洲愿景,远瞻广报中心大未来。

广报中心

看广报中心大未来

贴近自然

40%超高绿化率,亲水环绕办公

作为即将在琶洲地区杨帆起航的“龙头”地标,广报中心的设计伊始便强调“贴近生态”——除了40%的超高绿化率外,有别于其他写字楼的密闭环境,广报中心每层都有超宽舒适阳台,让身处其中的白领们在绿植亲水环绕的环境下,也能享受江边吹来的习习鲜风。

这些都得益于项目领衔设计团队——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理念,将整个项目结合广州地理气候特征,融汇亲水喜绿、自然采光通风等岭南建筑元素。塔楼与裙楼则以自然通透的连廊连接,廊桥跨度76.63米;上下通达打破普通商业大楼的冰冷局促感。

与传统单体楼形式的甲级写字楼相比,广报中心的整体设计也更突出“中心”概念——不仅有商业群楼和写字楼,还坐拥自然生态办公环境,不是公园胜似公园,让写字楼的办公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行为,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广报中心

有“广州味”

见证65年城市变迁,寓意龙舟扬帆

《广州日报》创刊于1952年,目前已走过了65个年头,见证了广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城市变迁,可以说在每一位广州人心中,《广州日报》都承载着一份难以抹去的珍贵记忆。所以在项目细节之处,不经意处总能看到浓浓的“广州情怀”和岭南元素:广报中心塔楼以岭南独特阳台造型、上下贯通转折的线条,形成“龙舟扬帆”这一城市文化传承的整体形态意念,展现事业畅达的寓意与扬帆起航的气势;整体造型上,远看犹如一只龙舟,和270°环绕的珠水交融一体。

生于江边、长于江边的广州人,对“水”怀着深厚感情,江水滋润了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所以广州的民俗文化明显地具有江河水乡特色。水任器而方圆,如此亲水而又以“龙舟”造型相得益彰的广报中心,体现了地道“广味”。

琶洲发展论坛

具发展潜力

在广州新CBD“起点”扬帆启航

广报中心项目地理位置正处于未来创新集聚中心——琶洲地区的西北端,被视为整个创新中心的“起点”之位。

古往今来,琶洲一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商业优势。在清代以前,琶洲并非如今天般与陆地相连成片,而是珠江中的一个江心洲渚,因为“形似琵琶”故称琵琶洲。清朝时期,琶洲东面贸易繁荣,特别是对外贸易尤其突出。在上世纪末随广交会进驻,带动琶洲首次大开发,让大部分人记住了“琶洲”这个名字。随着广州的进一步发展,琶洲片区近年来陆续出台利好新规划,将琶洲定位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从清冷的珠江小岛,现在琶洲正蜕变成为互联网大佬们青睐的“宝地”、“广州城最具潜力的新CBD”。

租金相宜,配套日趋完善,路网通畅,是企业选择琶洲的主要因素。根据戴德梁行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7年第一季度,珠江新城的平均租金为180.9元/平方米/月,琶洲由于新增供应量竞争下平均租金为117元/平方米/月。第一季度录得全市平均租金170.4元/平方米/月,环比微升1.0%。与越秀商圈、体育中心商圈、珠江新城商圈相比,琶洲的平均租金处于最低位。琶洲与珠江新城隔江而望,一桥之隔月租金相差60元/平方米,性价比高,堪称广州写字楼租赁的洼地。

广报中心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琶洲地区引来各路“大佬”进驻:腾讯、阿里巴巴等千亿电商群不断涌入,更是说明了琶洲地区被各行业看好。根据高力国际数据,互联网行业大咖“今日头条”在琶洲万胜广场租用了半层办公物业;海康威视由信息港搬迁至环汇商业广场两层约4000平方米办公;奥飞动漫搬迁至南丰汇约5700平方米办公;联通搬迁至宝地广场约20000平方米办公......

可见,琶洲地区已成为目前各大创新企业的换租首选,而广报中心则是琶洲创新聚集区的首批交付写字楼,率先在此“扬帆起航”。

如今,广报中心项目正式亮相琶洲写字楼市场,并启动全球招商,计划于2018年交付客户使用,更多精彩之处欢迎致电:020-89662288进一步了解。

广报中心

卖点逐个数

【270度江景视野】独揽270度环抱珠江之景,隔望珠江新城。商务办公区域可将珠江一线江景尽收眼底。方正实用的空间,灵活多变的间隔,商务群中不可多得的高挑层高,

【CBD核心交汇】位于珠江首席黄金岸线,琶洲龙头位置。这里是新城中轴的基点,一江三城CBD核心交汇处,广报中心通过猎德大桥与珠江新城CBD、广州国际金融城紧密连结。紧邻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磨碟沙公园和广东省中医院,坐拥繁华板块优势。琶洲总占地面积比珠江新城大3.8平方公里。目前琶洲的规划定位是以“会展博览业为核心的城市副中心区”。从政府的详细规划看,琶洲地区储备用地总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

【立体交通环绕】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处于广州市海珠区阅江西路与双塔路交汇处东南面,拥有立体化高效交通配套。 3分钟步行至有轨电车猎德大桥南站,地铁广州塔站、磨碟沙及赤岗站距离项目只1公里路程,交通便捷。阅江路、琶洲大道、新港东路、猎德大道、海州路、华南快速三纵三横主干道环绕广报中心,高效交通优势是一个中心点的枢纽所在。您只需15分钟即至广州东站,3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40分钟可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超4成绿化率】倡导绿色生态商务理念,拥有20000多平方米公共绿化广场,超4成特高绿化率,文化雕塑点缀其间。办公区域层层配备宽景阳台,形成绿意鲜风观景台,罕见的自然生态办公环境。

【1511个专用车位】1511个写字楼专用车位(高于周边写字楼项目的车位配套),地上地下立体式泊车一应俱全,出行无忧。

【高端配套】裙楼区域集萃了15米超高层高多功能会议厅、银行、顶级品牌店、员工餐厅、咖啡厅、各式餐饮、健身会所、游泳池、文艺图书馆、特色博物馆、文创空间、顶楼星空观景台等多元生态的配套设施,满足都市白领及高端商务人士需求,彰显企业商务形象。

【星级物管】由世界知名物管团队世邦魏理仕(CBRE)作物业管理,作为一家200多年历史的世界知名物管公司,提供专属点对点“商务管家”服务、定制系统化内务管理服务、一体化电子会议系统、智能化访客管理、全天候邮件分拣派送服务、36台奥的斯高智能电梯......满足客户的每一项商务生活需求。

广报中心

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谈琶洲新CBD规划:小街区、密路网,让使用者更舒适

广报中心雄踞琶洲总部经济区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龙头位置,该片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琶洲CBD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一民向记者讲述了这一代表广州未来的地区,将是怎样一幅城市图景。

 孙一民坦言,琶洲CBD寸金寸土,因此这里的城市设计目标为“紧凑型CBD”,设计思路为“小街区、密路网”,将进行紧凑、集约、循序渐进的发展。他解释,琶洲新CBD每个街区地块的尺度是80×120米左右,是国内最小的街区网格,楼与楼之间的间隔要比珠江新城小得多,更加需要精工细作。“我们将原本的9个地块划分为15个地块进行招商,不仅具有集约性,还增加了40多亿元效益。”

楼与楼之间的近距离让这里的骑楼商业街应运而生。在孙一民看来,这也成为琶洲CBD对入驻企业、员工和使用者的重要吸引力。“紧凑的街区让楼宇处于适合步行的尺度,楼宇之间通过骑楼或空中连廊相连接,把原来封闭的土地系统打开,让人们走路就能到达,不需要因为绕远路而变得沮丧。”不仅如此,骑楼本身作为广州建筑文化遗产的标志,融合了欧式建筑特色与本地气候特色,具有极强的功能性。

孙一民说,进驻琶洲新CBD的企业,在设计建筑时,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想到“街坊”的利益,实现公共利益。为此,作为总设计师,他与他的团队还制定了琶洲CBD城市设计的导则,并在设计交付后持续与进驻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跟进地块的建设情况。

交通:地铁城轨有轨电车增大公共交通运力

在交通方面,孙一民透露,琶洲新CBD可以有更加审慎和有弹性的方式。“小街区的设计需要高效便捷的密路网,所以会让公共交通更加多样化。”孙一民说,新CBD将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包括地铁两条线路需在此均匀辐射,还有城轨及有轨电车环线,将有轨电车开进街区,解决地铁无法顾及的小尺度交通疏导问题,打造快捷交通系统。

在这个基础上,琶洲CBD的绿地指标并没有减少,保留了具有城市水系印记的河涌和水塘,打造高品质的绿色景观。“对于城市绿化在设计时就应该保留,不应该先抹掉再修补。”

文化:广报中心成琶洲新CBD最早进驻的文化机构

在他看来,如今广州城市跨越珠江向南部提高生活品质,广报中心是琶洲新CBD大片区最早入驻的文化机构,不仅对琶洲的进一步规划设计起到积极作用,也有着应有的担当和引领作用。

“琶洲CBD最让人惊艳的部分,还是对文化的保留,增加了新CBD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气息。”孙一民说。在未来互联网巨头林立的琶洲新CBD,还耸立着珠江啤酒工业遗存的记忆,以及像广报中心这样的文化巨头。在他看来,文化机构和企业能共同为琶洲新CBD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像珠江啤酒保留下来的发酵罐基座如何进行艺术改造,广州日报作为文化媒体界的领军力量,能够通过呼吁倡导,为这里增加艺术改造的可能性,让新CBD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海珠区招商办公室副主任何俊雄:已吸引1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

 “一条碧龙环绕,耸立全国第一高塔,坐拥天然环岛岸线。”海珠区招商办公室副主任何俊雄介绍,广报中心所处的海珠琶洲地区位处新城市中轴核心区,被定位为广州的硅谷和中关村,全球互联网产业集聚地,规划瞄准的均是如互联网+、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世界经济的前沿领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以中石油、中铁股份华南总部的落户为代表,琶洲已吸引1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为畅通交通血脉,规划中便有四条地铁线、一条轻轨、水巴码头、有轨电车、直通港澳机场的新码头等。何俊雄预料琶洲未来将吸引更多创新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全球瞩目的2017《财富》全球论坛主会场也选址琶洲,届时中外政商大咖将云集于此,共商世界经济新走势。

广州日报专版中心副主任李义峰:琶洲将成为未来高地

自称地产和新闻跨界人的广州日报专版中心副主任李义峰从广州商圈迭代看琶洲大未来,他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以城际轨道网支撑来说,认为广州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城际轨道交通时代,在这之中琶洲有着重要的位置,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线路,正是从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段的琶洲站引出,琶洲将成为未来高地。

专家纵论区位大势:广报中心——琶洲发展——广州动力

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詹德村表示,中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在每一个国家战略大目标之下,都需要地方载体——广州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体化身便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这些年来,广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去年投入约80亿元,今年料将超过120亿元,这一定会产生大效果,推动以琶洲为代表的创新载体发展。

琶洲如何构建创新枢纽?城市管理与规划专家、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从交通、商贸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描述了琶洲的优势,他看好这里能够引领广州发展。胡刚坦言,琶洲有三大优势,从交通看,琶洲在地铁、城轨范围内;从商贸看,广州是商贸城市,现代互联网条件下,已经从线下发张到线上发展,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网罗了众多电商巨头;此外,这里还牢牢把握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引领广州发展。

 “未来的资产管理需要兼顾人文、科技、绿色、可持续四大方向。”世邦魏理仕行CBRE中国区资产服务部执行董事吴沂城介绍,其中人文方面要着眼新的需求,以新兴写字楼为例,就要注目新一代人的需求,人文关怀要跨越世代,提供贴近市场需要、满足迭代变化的管理;可持续意指一栋楼和一个区域,规划建造要视作百年大计,建筑不能没有持续性,样本可参照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纽约帝国大厦等地标,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资产价值不因时间的推移而缩水,广报中心亦应如此。

立足广报中心,乐观于各路新型人才的集聚,戴德梁行华中区及广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少青远眺琶洲未来:“希望在场的媒体朋友以后能出版一本《中国硅谷》。”戴德梁行发现,最近几年来琶洲发展的企业,都跟互联网和创新有关系,他认为“业态已经清楚说明一种趋势”。他建议创新企业、知名金融保险集团等后勤服务可以考虑来琶洲,借助互联网创新的力量带动业务上新台阶。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全媒体航母:融合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城市发展进程 

2016年全年,《广州日报》一如既往保持强劲的势头,平均每期读者规模高达577万,稳居全国报纸榜首,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广州日报》的品牌价值再创新高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5.19亿元,品牌价值居全国平面媒体第四位。广告收入再次稳居全国报纸媒体第一; 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第23年摘得此项荣誉。

当然,在融媒体时代,广州日报也突破了一张报纸所能承载的,向着广州日报+进发。2016年,广州日报的媒体融合传播力居地方媒体首位,中央编辑部统领的全媒体用户达5000万。其中,广州日报微博覆盖1145万粉丝,2016年增速54%,目前广州日报已成为微博社交媒体上,华南地区最为活跃和权威的媒体帐号。2016年10月25日,由新浪微博主办的“2016V影响力峰会”在北京举行,广州日报获得“突破创新媒体奖”。而广州日报微信累计阅读数超9000万+,累计点赞数近40万+,平均每天的阅读次数近4万,最高一天的阅读次数超过600万。广州日报微信在全国媒体微信榜位居前十,广东地区媒体微信排行第一。

建设城市超级“中央厨房”, 全媒体用户超过5000万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加快落实“移动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四个一”标准建设媒体融合中央编辑部,打造空间一流、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广州城市超级“中央厨房”。依托“中央厨房”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构建起了“报 + 网 + 端”一体化生产的融媒体矩阵,全媒体用户超过5000万,媒体融合综合传播力居地方纸媒第一位,稳步向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迈进。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被视为决定成败的龙头工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中央编辑部,是全国首个“中央厨房”模式的融媒体运行机制和实体机构,包括采编、设计、技术、运营等多个支撑部门,承担着集团融媒体生产的采编调度、统筹协调、信息集成、内容发布以及导向把控等职能。今年以来,集团按照一个工作平台、一个技术支撑体系、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这“四个一”基本标准,全力打造空间一流、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广州城市超级“中央厨房”。 

一流空间平台:高标准建设“蜘蛛网”式采编发大平台架构 

“中央厨房”要有一个工作平台,保障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开展常态化工作。以广州日报社新大楼(广报中心)搬迁为契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央厨房”工作空间平台。新建的“中央厨房”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整个空间采取“蜘蛛网”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能够做到各部门人员混合编排、一体办公,在空间和软硬件配置等方面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新的“中央厨房”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产需求,还为外部单位预留若干工位,为把集团“中央厨房”打造成为广州城市超级“中央厨房”奠定空间格局。 

技术全国领先:高起点建设功能齐备的融媒体技术支撑体系 

功能齐备、水平先进的融媒体技术支撑体系,是“中央厨房”发挥功能的必备要件和基本保障。结合新的“中央厨房”建设工程,集团按照“一个技术支撑体系、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基本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全国领先的“中央厨房融媒体技术平台项目”,确保“中央厨房”真正起到大脑和神经中枢作用,发挥好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基本功能,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为新媒体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内容资源支持。 

开放共享协作:与外部单位进行协同生产并提供全方位服务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的“中央厨房”不仅会开辟出外部单位协同工作区,为入驻人员提供灵活工位,在重大报道和活动中与报社专业采编人员进行内容协同生产,还将通过“中央厨房”融媒体技术平台,接入外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内容信息资源,并为他们提供内容推送、传播反馈、舆情监测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将集团“中央厨房”打造和升级成为汇集、发布、传播政府权威信息,开放共享、高效协作的广州信息交互枢纽和城市超级“中央厨房”。 

常态高效运转:完善运行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拳头产品 

为了实现“中央厨房”常态化高效生产,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进一步完善“策、采、编、发”业务流程,建立总编协调制度、部门沟通制度、岗位值班制度、采前策划制度、线索通报制度、效果反馈制度,以及与外部单位和部门协同生产制度,确保“中央厨房”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结合、高效运转。依托“中央厨房”支撑功能,集团重点打造广州日报微博微信微视频、广州参考客户端、广州日报大洋网、微社区e家通等融媒体拳头产品,以及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南风窗传媒智库、健康有约、求学指南、揾食广东、地铁+、丝路邮报等垂直类新媒体产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持续提升新媒体盈利能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权达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