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约有 880 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近六分之一,死者大多数在中低收入国家。

2 月 4 日是世界癌症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迅速上升趋势。世卫呼吁,癌症不应再和 " 死亡判决 " 画等号,各国应通过强化健康和医疗体系建设,力争实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并降低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全球抗癌研究 " 多路提速 "。中国、美国等国都加大了对抗癌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国研究人员正争分夺秒在基因组学、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方面寻求抗癌新突破。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关键
世卫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 880 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每年死亡总人数近六分之一,死者大多数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有 1400 多万新发癌症病例,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 2100 多万。
按死亡病例人数排列,最为常见的癌症类型为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与体重指数太高、果蔬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以及不合理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其中吸烟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有效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可使治疗更有效、简单,并降低费用。为此世卫给出三大建议:提高公众对各种癌症症状的了解,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在强化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设施和培训卫生工作人员方面加大投入,以便能准确及时诊断;确保癌症患者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同时不使患者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此外,一些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世卫建议,除应避免上述几种危险因素外,人们还应减少接触紫外线以及电离辐射等,及时接种一些疫苗如可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有助预防肝癌的乙肝病毒疫苗等。
中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该中心发布的 2017 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肿瘤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分别居中国男性、女性肿瘤发病首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符合全球发病的规律,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癌症发病率会不断提高,这是全球癌症发病的共性。此外,癌症与饮食习惯、吸烟、遗传因素、职业暴露等因素也有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但随着城乡间社会经济水平、环境、生活方式差异逐渐缩小,城乡地区整体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等将逐渐接近。
全球抗癌研究 " 多路提速 "
以美国抗癌 " 登月计划 " 为代表,近年来,各国都在对抗癌研究加大支持,在基因组学、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方向力求突破。
绝大多数肿瘤是由遗传、环境及感染等因素引起,理解基因和癌变的联系,进而尝试 " 修改 " 引发癌变的基因,被认为是 " 根治 " 癌症的有效方法。癌症基因组学目前正逐渐走向临床应用,为能在基因层面实现更早期检测、分型、用药指导、预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除利用基因组技术检测、预防癌症外,目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癌症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随着免疫学的发展,癌症免疫疗法也成为抗癌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目标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具有清除癌细胞的潜力,去掉这些免疫细胞的某些 " 束缚 ",或使它们精确 " 瞄准 " 癌细胞。英国癌症研究会认为,如果进展顺利,免疫疗法甚至有望取代化疗成为癌症的标准疗法。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抗癌研究进展同样迅速。2012 年起,在 " 十二五 863 计划 " 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在 " 重大疾病的基因组技术 " 重大项目 12 个课题中,以肿瘤为研究对象,对 12 种肿瘤进行研究,为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据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的杨焕明院士介绍,胃癌、大肠癌、食道癌、肝癌和鼻咽癌等 5 大肿瘤相关工作加入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成为大型国际癌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
编辑 陈小龙

